close

內容來自sina新聞

融資信用貸款貸款全省皆可處理漢口僅剩地名 漢陽有個變身水閘的三眼橋





現在三眼橋已成瞭永豐閘?是被保護的文物

  記者郭佳 通訊員曾防汛 攝影記者詹松

  說起三眼橋,武漢人都會想到漢口的一處地名。而該處確實曾經有過一座橋,隻是歷史的變遷,讓漢口的三眼橋漸漸消失,而今隻剩一個地名。

  但在武漢,至今聳立在河水之上還有一處三眼橋,那就是尚存於漢(陽)蔡(甸)公路10.5公裡處的琴斷河上的三眼橋。雖此橋"養在深閨"、地處城郊,但論及文化底蘊,它卻比漢口的三眼橋要厚重得多。

  8月8日,立秋後的第一天,燥熱的武漢終於涼快瞭很多,驅車去尋古橋,顯得很是愜意。



1912年紀念陽夏保衛戰的明信片上,漢陽古三眼橋的真面目。

  尋找三眼橋

  車行至現在的漢(陽)蔡(甸)公路琴斷河上的公路橋。根據查閱資料,三眼橋應該就在附近。但左看右找,就是不見老橋的蹤影。一位路過的老人得知記者一行尋找三眼橋,熱情地把手指向不遠處:唉呀,就在你們跟前呀,你們再向南面走過去看看,就知道瞭。

  按老人說的,左拐到另一條路,居然來到瞭老漢(陽)沙(市)公路的橋上,這曾經是漢陽區西大門的交通"咽喉"。寬敞的路口,已廢棄的過秤臺,證明瞭它曾經的作用。這裡也有一座與漢蔡公路橋並肩的橋,橋長80米,寬約8米。

  讓人不解的是,這就是那位路過的老人所指的三眼橋?

  可是,這明顯的鋼筋水泥結構的雙墩公路橋,怎麼可能會是清朝建的?

  以為找錯瞭地方,再細細看,卻見這座"現代三眼橋"南側約10米處,與之平行的,還有一座橋,那才是我們要找尋的真正主角--老三眼橋。

  可是,如果以為在你眼前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清代老橋,那你不免有些失望。

  但探秘這件事兒,往往是失望和驚喜並存。老橋的影子有些模糊,橋下變成瞭一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水閘,橋上為閘房。"永豐閘"幾個大字刻於石橋之上, 其旁還刻有"一八三九建,一九五五修復,漢陽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繁體字小跋,經過近60年的風雨洗刷,辨認起來有些吃力。

  追問三眼橋

  古橋緣何變水閘 新橋緣何用原名

  "橋者,水之梁也"。舊時,通常有橋必有河。眼前這三座並排而建的橋都在琴斷河之上。

  古時渡河,均要由渡船擺渡。相傳,前清漢陽城內一位鹽商的女兒,與一年輕漁夫成親後,小兩口靠打魚兼運鹽,小有積蓄。

  幾年後,兩口子回娘傢,到此請渡船。貪心的船主"獅子口"大開,提出要付足十兩銀子方肯接送他們。

  面對船主的"敲竹杠",夫婦倆好不心煩。於是賣掉僅有的三艘鹽船,斥資在這琴斷河上修起石橋。鄉民們感念他倆的義舉,便將此橋喚作"三鹽橋"。因橋下為雙墩三孔,久而久之又被諧稱三眼橋。

  漢陽舊志和1990年版《武漢地名志》對古三眼橋均曾有記述。清乾隆《漢陽府志》載:"三眼石橋,在平塘渡,邑人劉肇遠建。"說明它至遲在清代前期已建成。至於此"邑人劉肇遠建"是否就是當年那位漁營運週轉金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夫,卻未詳記。

  眼前的古三眼橋,長約50米、寬約3米,這在當時,該是何等氣派的一座大橋啊!

  琴斷河不僅阻擋瞭傳說中小夫婦的回傢之路,在現實生活中,也給當地居民帶來不少災難。由於它是漢江的一條支流,逢汛,江水倒灌四溢,常將附近永豐鄉菜地及漢陽縣萬畝農田淹沒,造成巨大的損失。

  於是,1954年汛後,當時的漢陽縣政府,在古三眼石橋基礎上復修並改建成通行與排灌兩用閘橋,閘房建於橋面,可防當時旱澇之災。

  1969年擴建漢(陽)沙(市)公路時,在古三眼橋北側約10米處,又建起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雙墩公路橋,抑或是因古三眼橋成瞭閘橋,後建的這座橋,也取名三眼橋瞭。

  探究三眼橋

  陽夏血戰此橋畔,雖敗猶榮銘青史

  一座橋,尤其是一座歷史數百年的老橋,震撼我們的,除瞭橋本身,更多的是在這裡發生的故事。

  史載:辛亥首義後的1911年11月,革命軍與清軍在漢陽展開殊死激戰,三眼橋一帶即是當時的重要戰地之一。

  是年10月下旬,垂死掙紮的清廷調集大批軍隊,向駐守漢口的革命軍發起瘋狂攻擊,11月1日,漢口失守。3日,革命軍領袖黃興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總司令部設在歸元寺旁的昭忠祠,部隊在漢水南岸拉開防線,與清軍進行"拉鋸戰"。

  11月20日,清軍再向漢陽進攻,從新溝渡過漢水,占領蔡甸,並迅速推進到三眼橋旁。21日,兩軍在此激烈交火。另一部分清軍搶渡舵落口,突破美娘山(今米糧山)防線。

  23日,清軍占領美娘山,革命軍實施反擊,奪回此山。

  24日,清軍在炮兵支援下,很快攻占美娘山和仙女山。黃興遂令預備隊投入戰鬥,反擊仙女山之敵。因有的部隊不聽指揮,反擊未果。清軍一部乘勢進攻三眼橋,革命軍被迫退守鍋底山(今鍋頂山)、扁擔山。經反復爭奪,終因力量懸殊,鍋底山、扁擔山及磨子山相繼失守。

  25日,革命軍再次奪回磨子山和扁擔山;清軍炮火猛烈轟擊,兩山復失。至此,包括龜山在內的漢陽制高點盡失。27日,漢陽全城失守。

  民國元年(1912),商務印書館印制過辛亥革命時期漢陽三眼橋舊照的明信片,說明詞為:"漢陽三眼橋。漢陽保衛戰中,革命軍在這裡與清軍進行瞭幾晝夜的生死搏鬥,許多革命將士為民主共和獻出瞭血肉之軀。"

  歷時二十餘天的陽夏保衛戰,是辛亥革命期間一次最為重要的戰役。這場戰役,革命軍雖以失敗告終,但它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意義卻非同凡響。此戰粉碎瞭清政府將武昌起義扼殺於搖籃的企圖,為各省相繼宣告獨立並最終推翻滿清王朝、乃至終結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贏得瞭極為寶貴的時間。



新聞來源http://wh.house.sina.com.cn/news/2014-08-16/0752437714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rkekurt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